臺南鮮奶茶推薦-吾奶王從選茶到沖泡,一切皆為藝術

在金華路上新開的一家飲料店
配色非常顯眼 藍色+上黃色(我最愛的顏色)
忍不住的就想看看有什麼好喝的

台南飲料店推薦 》科技與傳統在吾奶王的完美融合

是用自助點餐機點餐 非常的科技感
點餐過程沒有什麼難度
還不會忘記掃載具唷!
付款方式也非常多種 不害怕沒帶錢出門

台南飲料店推薦 》科技與傳統在吾奶王的完美融合

買了一杯排行榜第二名 
吾 王 茶 
這無糖入口不苦澀 茶味濃郁 又解渴
好喝☺
推 推 推 超推的

台南飲料店推薦 》科技與傳統在吾奶王的完美融合

加入口袋名單❤❤❤

加入LINE好友還能線上點餐,去會員中心成為會員還有點數集點可以折價也能兌換商品。

吾奶王-臺南金華店
LINE:@womilkking
時間|AM 9:00 – PM 23:00
電話|06-2200328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金華路四段77號

 

臺南飲料店必喝推薦吾乃王不僅有經典的茶飲選項,還不斷推出創新的口味和組合。例如,我們的珍奶王鮮奶茶和珍奶后鮮奶茶是將珍珠和頂級鮮奶茶完美結合的創新產品。臺南手搖飲推薦

水面粼粼波光蕩,湖邊楊柳隨風揚。 西湖山峰云霧繞,紅桃花兒婆娑搖。 >>>更多美文:格律詩

年前,侄兒學文突然來電,說是發現我的祖父檔案。他恰恰管這一部門,真巧。言語中對祖父檔案上的墨跡贊譽不絕,仿佛今天的書家,無出其右。學文已過“天命”之年,且臨池練筆數年,恐未碰上高明的書家。電話里洋溢著興奮和激動,是否覺得他這曾孫遺傳曾祖父的基因?并不然。他更多的是感慨。以為像我祖父既無商鋪田土,更非達官貴人,以一職員能養活全家十多口人,很不容易。他的同事也有同感。其實,他們是以今度“古”,不知斯文尚未掃地的年代,字,就是“打門錘”。當然,還得看是什么樣的“錘”。 確實的,民國時期,祖父在民政廳,每天面對“等因奉此”的公文,干的就是“繕寫”,“謄公文”。一手趙體蠅頭小楷,在他人看來:工整、漂亮、清爽。但在祖父呢?是否覺得枯燥?也許是習慣了,如沈從文先生所說,得“耐煩”。十多個鮮活的家口盼著他呢。這就“耐煩”了三十多年。 耐煩的結果,就成了他檔案的模樣:短發平頭。方額突出,幾乎與眉弓齊平,太陽穴同眼眶就顯得凹陷。扁嘴,無牙。唯目光炯炯,若有所思。這五十來歲的標準照,讓人想到“干”和“枯”是怎么回事,而子孫卻因此澤被滋潤。 同祖父朝夕相處,約莫兩年。好像沒有正式說過幾句話。也許我當時不過十一、二歲,彼此不便拿捏交流。只有大姐的女兒來時,祖父偶爾會教她纂改過的小學課本:“來來來,來砍柴;去去去,去放屁。”這才有難得一見的笑容:額頭眉前擠壓,唇上短髭顫動。真個笑不露齒。有一年,別人送兩張票,我同他從龍泉巷家中趕到白沙巷的貴陽電影院,門衛不讓進,說是電影未放完。解釋了半天進去了。掀開黑門簾,四周漆黑,唯銀幕放亮。陡然間,只見一大茶壺落地,若干瓷片便飛快旋轉開來。突然,停住,拼成兩字“啞妻”,正是我們要看的電影。接著一個字:“完”。年近古稀的祖父,趕三里路看“三個字”算是練習腳桿勁。所以,他只搖頭,扁嘴,開步。他一輩子抄抄寫寫可能不叫書法,倒因此讓他心平氣和。 年輕時祖父,恐怕是另一番模樣。聽奶奶說,光緒年間他中過武秀才。作為妻子,他還坐過報喜的轎子。解放初,我在堆雜物又可供小便的偏房里,見過一對“锏”,可能是鉛鐵合金之類。掂一掂,蠻重。據說,一支重七斤,一支重八斤。青灰色,四棱,約長兩尺。應是祖父求取功名的傢什。我從未見祖父要過。那應是血氣方剛的玩意兒。后來,有人說清朝邪門,所有被民國推翻。祖父棄武從文,替民國辦事,就是去“邪”歸“正”了。他一臉的嚴肅,少見火氣,是因為公文摞起來,裝訂好,就是“一本正經”。這傳統由來已久,不是祖父故意裝成那樣子。 從一人之力而讓全家人舉食,日子不能叫清苦,只算清淡。開飯時祖父自然是上座,面對大門。因個頭不高,將兩張梓木太師椅并攏,還須用小木凳橫跨其上以供坐。居高臨下面對美味佳肴就好了。但于無牙的祖父不相宜,他只能磨、抿、咂,全靠牙齦與雙唇的功夫。這同他年輕時玩“锏”不是一回事,又幸好不曾天天吃肉。但夜宵是一定的。就是用長頸砂罐熬稀飯,無鹽無糖,本味,就是今天提倡的環保食品。有牙齒的呢?每天多見蔬菜和豆制品,也同今天為防“三高”的主張不謀而合,古方今用。比如菠菜氽飄油湯,清水豆腐黃豆芽,涼拌素茄子等等。上述菜品,依次又可以稱為“鶯哥撩綠羽”、“金鉤掛玉牌”、“烏龍臥墨池”。凡此種種,可能是錦衣玉食者的才氣顯露。猶如和尚愛用面筋炮制雞鴨魚肉,雖非其味,實是對齋客腸胃的安慰。 1951年,父親被安排在“高工”任教,宿舍離學校不遠。祖父并未前往,而是跟他的長孫即我的大哥,住在鬧市區的中華中路,就是著名的糕點鋪“廣寒宮”的后房門內,一窄窄的甬道可供進出。為什么呢?祖父說:“街上的東西買不起,看看也好。” 祖父80歲故去的,父親在靈堂前說:“老太爺沒有什么病痛,是油干燈草盡。”是的,筆禿了,墨也干了…… 奶奶則跟我們住到花香村的獅子山腳,那是一長三間的平房。四周墻壁用竹片編結作“胎”,涂黃泥石灰沙漿。腿力好的人,一腳可以踢穿。房前是私家寬闊的菜地,住戶在五十公尺開外。房后緊挨山體:雜木、茅草、碎石和黃土。相當于“獅子”的肚腹。那里有二十多平方米的斜平空地。奶奶就用她顫巍巍的三寸腳掌和小鋤頭開荒。收獲時,包谷四五寸長,“稀花癩”的不少,那禾桿細倒也甜。南瓜是乎長不大,還多空花。青椒雖細長但辣。生土貧瘠,施肥多半是尿。我頂多幫她挖土提尿罐,這莊稼長得好么。若說種菜為吃,奶奶全嘴只有一顆門牙頂著。講到興趣,門前有原先住戶留下的花圃,不見她拔過一根草。說是愛好,她只在初一十五及菩薩生日吃素,叨念叨念觀世音。若論游玩,已近七十的老人,莫非拄棍踮腳,仰頭看“獅子”光禿禿的腦殼?所以,她的勞動不算養生,只是動動筋骨。就像后來搬到人煙希密的大西門無荒可開時,她就每天拄棍走上一里地,去看女兒,我的姑媽。 姑媽是父親的小妹,在市西路經營鹽鋪。曲尺形的柜臺放兩個大簸箕,一個裝灰白泛青的大砣巖鹽,旁邊是漉濕沾手的秤:另一個備以宰鹽,收集碎屑。我從未見姑媽回過娘家,同親戚似乎也不曾來往。父親等待分配工作期間,我們借住她家樓上。印象中,她那時大約三十多歲,個頭不矮,生坯也不弱,唯臉不見血色,雙唇微黑,常叼一支煙。若遇口角,她會指著簸箕說:“我這叫鹽巴秤——少一錢,補一斤。還開腳價錢。”嗓門大,有些嘶啞。眉眼閃忽,透出自信和精明。在“斗米斤鹽”的舊社會,夫家的這份經營,應是很不錯的。不幸的是,待有女兒不久,丈夫卻離她逝去。幾年之后,她有了一個兒子。兒子的父親約莫六十歲左右。瘦高微駝,經常一身黑衣。他在姑媽面前的應對,往往不是“嗯”,就是“嗯?”顯得唯唯諾諾。按理,他長姑媽一輩,所以,我們也不知如何稱呼他,只好含糊其辭,彼此就有些尷尬。而他,是不是總覺得對不起姑媽?但看姑媽待人接物,坦然不拘,從容自如。似乎一切都不曾發生過,除了骨子里有吳家人天生的執拗倔犟,流光是最好的洗滌劑,何況有慈母的時時造訪,撫慰曾經的傷痕呢?我這出身于私塾教師家庭的奶奶,可能從小就明白“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古訓,但她并不因此繩之于女兒,這是對禮教無聲的背叛?而支撐奶奶慈祥信念的,也許不是隨身的拐杖。除了母于女的天性,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活在心中吧。否則,她就不會在當年的“銅像臺”(后來的噴水池),被甜言蜜語的路人騙走錢財:也不會在姑媽最傷心又困頓的時刻,以一對重三錢七分的“金戒指”作抵押,從“李四小姐”那兒借“國幣弍拾元”以救急。那張以蘭花、喇叭花襯底的紫紅色借據,就在我的案頭,距今,整整九十年了。 姑媽逝世時,年僅四十二歲。有人說是因抽煙太多傷了肺。其實,奶奶最清楚。因而更傷心。但那苦楚,我們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 奶奶八十五歲高齡離我們而去,她年輕的容貌無緣相見。但從留下的五十多歲時的照片揣測,她來夫家時,一定是落落大方,端莊嫻靜的。 在我的記憶中,祖父祖母不曾紅過臉吵過架。平時的應答,也都輕言細語,相敬如賓。他們因隨子或隨孫分居兩地,于暮年難得一見。那么,這之后的合葬,應該是相敬如賓的延續了。 >>>更多美文:親情文章

月光下的微笑 文/李曉霞 月光有夜色覆蓋大地,大地變幻出熒光相陪,黑夜將變得更加柔美。 生活中的許多時候,一次微笑,一份祝福就會使任何一件小事變得更加美好,更加令人感動,哪怕是一個陌生人,只需要你主動咧開嘴角,就會使原本陌生的環境的氣氛,瞬間化為溫馨,簡單卻美好,真的,這一切,需要一個簡單的微笑。 這是一個發生在肉類加工廠的故事,有個工人,他在肉類加工廠工作,他是廠里年齡最小的員工。 每天晚上,他都是最后一個出來的員工,他出來的時候都快到了23點了。但門衛室的保安,每次都會等他出來以后再把門關上。他每晚不管有多疲憊,每次出來都會對著保安淺淺一笑,年輕人這淺淺的微笑就像天上明媚的月亮,而正是這個月光下淺淺的微笑,到最后卻救了他的性命。 又一天快要下班的時候,他進入冷庫檢查,冷庫門突然關上。他被困在里面又冷又怕,年輕人心想這次死定了,在生死邊緣掙扎了五個小時。 門突然被打開了,年輕人覺得正在瀕臨死亡之際,有人來救他了,原來是那個保安。事后有人問保安:“你為什么想起打開這道門?回頭檢查倉庫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習慣。”保安說:“我在這家企業工作了32年,每天數以百計的工人從我面前進進出出,他是唯一一個每天下班后對我微笑的人。今天我等他下班等了好久,都沒有等他出來,到了凌晨他還沒有來,我想他應該還在這棟建筑的某個地方,所以我就開始尋找并找到了他。” 我可以想象到,一個人能堅持這樣一個簡單習慣的人,他內心肯定充滿了熱情,他待人肯定真誠,正是這份熱情和真誠,讓他獲得了新生。一個微笑竟然會產生如此效應,微笑是指路的明燈,微笑是溝通的橋梁,感悟生命,讓我們帶著微笑出發,因為前方的希望和好運正等待著你。 昨夜的月光 文/許培良 最近,心情特好,所以有時候半夜里還未能入眠。當然,這也只是個別情況,因為人總要遵循規律而生活。 昨夜里,沒事兒,便泡了一壺茉莉花茶,與妻子對飲。兒女們求學工作在外,這也是一種驅除寂寞的方法。 或許是飲茶的緣故,到了半宿時分,妻子已經發出輕微的鼾聲,我卻沒有絲毫睡意。披衣走下床,踱出臥室的門,隔著屋門的玻璃望去,院內的地面上泛出一片光亮。這光亮,一下子躍入我的心坎。 哦,竟有這么美妙的光亮,這是我從前所未曾見到的。踱進院內,一股清冷的風從天窗的縫隙中擠進來,渾身上下頓覺一種微涼。但這亮光卻招引著我,給我周身增添熱力。 禁不住仰望空中那一輪金黃的月亮,這是光芒的源頭!過去看月,或為圓形或為鐮刀形,沒成想,月亮還有半圓略凸形。平生以來,夜里賞月還是很少的,或許昨夜有賞月的心情,所以上蒼特地創造了這樣的景觀。 我的視野轉向了蒼穹,天空似乎沒有一點黑暗,茫茫世界處處被月光映亮。月光灑在瓦楞上,隱約反射出一種神秘的色光;月光灑在法國梧桐上,搖曳的枝頭構成一幅動態圖畫;月光灑在我的心坎上,似乎有一種海的碧波在蕩漾…… 物是人非,情隨景遷。昨夜因為有美好的月光相伴,似乎整個世界都亮堂起來。因此,我知道,當人處在黑暗的時候,光明永遠在前面招引,這便是人生偉大的希望! 膠州灣的月光 文/李職賢 到了青島,投宿于一家位于膠州灣的私人旅館——一幢面朝大海的精致別墅,房子依山而建,坐山擁水,自然是天下難得的美景。拉開窗簾,便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濤聲依舊,時而輕柔,時而激越,仿佛向來自遠方的客人致歡迎辭。站在陽臺上,沐浴著海風,欣賞著無邊的海景和如錦緞鋪就的沙灘,旅途勞頓一掃而光。 隨著夜幕降臨,依山而建的各式房舍,陸續亮起燈光。慢慢地,大海已然不見其影,只聞其聲,像一頭巨獸藏匿在黑暗中,發出陣陣喘息之聲。享受完晚餐,回到房間,看了一會兒電視,關了燈正想歇息,不期然看見窗簾的縫隙透進來一絲光亮,懷著期待的心情拉開窗簾,透過玻璃窗,只見一輪皎月,既像一只剝皮的橙子,又像一只金光四射的皮球,慢慢升起在無垠的海面上,波光閃閃的海水,如同一塊暗啞色的地毯,從遙遠的天際一路滾動著鋪過來,抵近沙灘。 月亮越升越高,屋里越來越亮堂,所有黑暗中的東西,一齊顯現出清晰的輪廓。我不由猜想,這可能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亮最嫵媚的月色,它近在咫尺,似乎觸手可及,如戀人的目光,熱烈而感人,愉悅而深情,打在身上,有著金屬的質感。“月是故鄉明”,此刻,我好像又回到了故鄉。 背窗而坐,上半身的背影投射在地板上,清晰而生動,冥冥之中,如置身于世外無人之境,心如皎月,寧靜、無邪,內心之欣喜無法言喻,激越的濤聲,如撕玉帛,如擂戰鼓,又像節奏單調的搖籃曲,動人心旌,催人入眠。 我打開陽臺門,把更多的月色迎進來,讓更多的濤聲灌進來。踱出陽臺,極目遠眺,月色滿懷,整個人如浸在海水里,清涼宜人。 天空如海,海如天空,我猶如站在世界的邊沿,好像稍有不慎,便會跌入深邃的太空或無垠的海洋。半山大多房子的燈火已熄滅,僅存的幾盞,如天空中疏朗的星星,所有房子都被月色涂成一幅不大真實的抽象畫。 返身入房,枕著滿室的月色,臥聽盈耳的潮聲,一顆心變得格外安逸和恬淡,不知不覺地,進入甜蜜的夢鄉…… 白發上的月光 文/金惠 周末閑暇的日子,喜歡一邊收拾家務,一邊收聽音樂。無意間聽到一曲美麗卻帶著哀傷的曲子,古典的樂曲帶著淡淡的憂傷,讓心不由自主和曲子一起悲傷。仔細去查,原來這首純音樂名字叫《預約白發上的月光》,反復聽幾次,跟隨音樂的旋律,仿佛尋到久遠的過往。 前幾天梳頭的時候,突然發現冒出兩根白發,我大呼小叫地讓先生幫我拔去。先生淡淡地說,兒子都那么大了,長白發還不是正常嗎?聽后有些傷心,也有些不甘心。總以為歲月漫長,可以任意蹉跎,卻原來這般短暫,轉瞬間我也生了白發,白發還需要預約嗎?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仰望媽媽的白發》,曾為有些白發的媽媽傷感不已。哪承想自己白衣勝雪,玉立婷婷的時光已經走遠,再美的容顏都交給了歲月,慢慢地只剩下回憶。漸行漸遠的風景,終于隱沒夜的幽暗。迷離的月色下,是一地清冷,冰涼。 東坡居士說:多情應笑我,早生白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他也在感嘆人生如夢,而我此時端坐遠古的月色下,預約白發上的一縷月光,去翻閱唐詩宋詞中的華章,欣賞那秦時明月漢時風,和古人一起感嘆落花凋零的惆悵。偶有塵風拂開半掩的心扉,一懷悠遠的情韻輕柔滌蕩。作家馮驥才曾被友人指著腦袋說:“呀,你怎么也有白發了?”他聽罷笑說:“因為頭發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紙上去了。”所謂聽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節享受什么季節。這應該是最好也是最無奈的心態了。 其實無需預約,白發自然而來。只是白發上的月光,讓我還能夠坦然面對歲月的滄桑。林語堂說:“優雅地老去,不失為一種美感。”老出一種美感來,也唯有優雅。聽到如此憂傷的《預約白發上的月光》,心情雖然別樣,但我卻頂著白發上的月光,細數滿天的星星,縱使容顏蒼老,我還可以輕輕地吟唱。清涼的月光,讓青絲綰發層染歲月的風霜,頷首低眉的時間,為誰開一朵別致的滄桑。 剪下一縷清冷的月光 文/黨晨陽 秋風舞動著金黃色的剪刀在人間采擷秋意。從她的指梢,我仿佛聽到枯葉綿綿不絕的抽泣和大樹低沉的嘆息;嗅到沉甸甸的麥穗散發出陽光的清香和老農灑落的汗水;觸到神話里廣寒宮凄清的瓊樓玉宇和那棵無休止生長著的桂樹;望見了天穹上的一輪滿月和人間萬戶團圓的笑顏。 剪下一縷清冷的月光入卷,恰如蘇東坡不復再來的靜好歲月,“明月夜,短松岡”;更如長安市上的李太白,“酒入豪腸,釀作月光”;亦如張若虛跨越千年的墨香,“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是故鄉明。短短五個字,便足以顯示出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月亮與故鄉的依戀。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官宦人家還是簞瓢屢空的窮苦百姓,無論是兒孫滿堂的老人還是羈旅漂泊的游子,無論你正在做什么,或是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月光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她不會因你或富或貧、或老或幼便吝嗇她的一份光亮,相反的,她將自己全部的清輝灑向每個人,讓你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接收到圓圓滿滿、平平安安的祝福,這或許就是古老傳說中起舞弄清影的嫦娥仙女出現的緣由吧。 許是剛剛下過一場秋雨的原因,西安今年中秋之夜的月光比往年都格外皎潔和清冷,馬路上開過寥寥幾輛出租汽車,玻璃窗內藏著一個個疲憊的臉龐,漫無目的地穿過大街小巷,搜尋著神色匆匆立在道沿邊的路人。我來到一片寬闊的空地,“江清月近人”,眼前雖未見水如明鏡的大江,但月亮似乎真如詩中所說離我更近了,默然良久,又想起了那個眼眸如一江秋月般明澈的老人。 時常聽人說起,只要在月光下奔跑,去世的親人就可以看得見。我忘乎一切地向前奔跑,任由微風拉著衣角,深黑色的蒼穹靜默著,唯有清冷的月光灑向大地。月光落在我的頭發上,竟變得輕柔而溫暖,我好似夢一般地感受到了那久違而又難以忘懷的——姥姥的愛撫。 >>>更多美文:好文章

FRG111VE12VE

 


台南飲料店推薦 》科技與便利的最佳代表:吾奶王的自助點餐機台南飲料店推薦 》不僅是飲品:吾奶王提供的獨特體驗

arrow
arrow

    k57w2t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